楚天金報訊 圖為:拋荒地上雜草快有一人高
  □文圖/本報首席記者饒純武 記者李光正 實習生馬興然
  黃陂區祁家灣街李橋村,因距漢口僅半個小時車程,許多年輕人進城務工,農村勞動力短缺,多年前,該村1540畝基本農田約兩成拋荒。2009年至2010年,該村實施“遷村騰地”工程,全村372戶人家中,366戶搬進了新農村還建小區。村民到農田的路變遠了,絕大多數村民不再種地,拋荒地現達到千畝以上。
  黃陂區是我省農業大縣(區)和全國現代農業示範區,如何破解此基本農田拋荒難題?連日來,記者就此進行了調查。
  天河機場旁的千畝荒地
  祁家灣街李橋村,南距漢口天河機場五公里。與黃陂區其他鄉村一樣,這裡田少人多,該村原有李家灣、林家灣和張家河等六個自然灣,372戶1178人,然而基本農田僅1540畝,人均耕地1.3畝。“大的地塊不到兩畝,小的只有幾分地!”57歲的村民李啟石告訴記者,李橋村地處丘陵地帶,上下田塊間有半米到一米的落差,耕種這些自然田,難以使用農業機械設備,家家戶戶都養有耕牛,早些年每到農忙,各家各戶的勞動力會回家幫忙,所種的糧油自給自足外,還可養豬養雞。
  提及農村面貌的變遷,73歲的村民李小清深有感觸。他說,由於村子離武漢市較近,過去一二十年來,許多年輕村民都外出務工,造成農村勞動力嚴重短缺。但是,農田大都在灣前屋後,除了少數無勞動力的家庭外,絕大多數農田還有人耕種。
  今年65歲的村民鄭小富告訴記者,她一家有幾畝農田,以前都是丈夫和她一起耕種。2001年,丈夫因病去逝她就沒種地了,田地拋荒已有十多年。鄭小富說,她有兩兒一女,從學校畢業後,均在外面上班,也未回家鄉種地。“每家只有幾畝地,一年忙到頭,頂多賺得幾千元,年輕人在外打工,好的一天就可以賺兩三百元,種田對年輕人沒有吸引力!”李啟石有些無奈地說,自己沒有什麼技術,加上年近花甲,出去打工沒人要,否則也不會種地。
  眾村民表示,2010年前,李橋村六個自然灣,除農田外還有上千畝水面,村灣依農田而建,相對分散易於耕種,當時全村拋荒地約300畝,占基本農田的兩成左右。
  遷村騰地後村莊空心化
  12月19日和23日,記者兩次走進李橋村探訪。
  福銀高速公路從李橋村穿村而過,李橋村新農村還建小區,位於福銀高速東北方向500米之外,緊鄰孝天公路,成排的兩層樓房連成一片,小區內不見家禽和家畜,環境整潔優美。與中心城區的居民小區相比,人員稀少顯得很清靜。
  李橋村村委會在小區大門入口處。村委會主任周武斌告訴記者,2009年至2010年,李橋村實施“遷村騰地”工程,即將原來分散居住在六個自然灣的村民,集中到新農村還建小區居住。對此,祁家灣街道辦事處辦公室主任楊明橋解釋,居住分散,土地得不到集約利用,村灣搬遷後,原宅基地復墾成有效耕地面積,李橋村通過“遷村騰地”置換建設用地,獲得了主管部門的批准。
  周武斌表示,“遷村騰地”的搬遷工作,村民不需要支付費用,村民原住房面積小於146平方米的,可免費置換小區一套146平方米的房屋,置換房屋的水電、油漆和防盜門均已做好,村民原房屋超過此面積的部分會有補償。經過反覆動員,全村372戶人家中,最終有366戶搬進了還建小區。
  據介紹,“遷村騰地”選址的新農村還建小區位於林家灣,緊鄰孝天公路交通便利,公共資源可以得到合理配置,居民的生活條件因此而得到改善。但是,隨著李橋村“重心”的轉移,也造成了另一個現實,村莊“空心化”。新農村還建房位於村莊的東北角,此前分散在西南側搬遷農戶的民房全部消失。除李家河灣和高家灣,分別有5戶和1戶沒有搬遷外,原自然灣和農田裡,難覓村民的身影。
  整個村僅剩3頭耕牛
  在李橋村還建小區,69歲的村民李乾清告訴記者,他原本住在李家河灣,4年前的夏天,一家搬至還建小區44棟居住。新農村實行小區式管理,不能養雞養牛,自家的耕牛賣掉了,犁耙等農具也送了親屬,最後一季稻穀收割後,就再沒有種地了。“不是我不種,實在是種不了!”李乾清激動地說,如果仍然住在李家河灣,他仍然會堅持種地,畢竟一年可增加一萬多元的收入,可自搬進新農村以後,居住地距農田有2公里路,田間管理極不方便。
  李啟石則表示,他在李家灣的農田,距原來的房子只有200米,步行三四分鐘就到了。現在,從還建小區到農田往返一次要1個小時,有時一天要往返四次,大量時間花在路上,他家一畝多水田就此拋荒了。
  李家河灣22號的李高華,是全村未搬進新農村還建房的6戶之一。23日下午,他告訴記者,他家養著一頭耕牛,種有旱地和水田3.2畝。他說,李家灣河周邊的數百畝耕地,已有三四年無人耕種,田地雜草瘋長灌木叢生,野豬野雞經常出沒危害莊稼。
  李高華將記者帶至村民羅長江種植的荸薺地,田角可見豬腳印。李高華表示,李家河灣留守的5家農戶,均沒有喂豬,這荸薺地被野豬拱毀,有村民曾看到七頭野豬出沒。為避免野雞偷刨花生造成絕收,李高華和另外的村民商議,將花生地集中到一片,大家有可空時可以驅趕野雞。
  據介紹,李家河灣以前有4個隊270多人,村子周邊有數百畝農田。遷村騰地後,只剩下5棟房屋,其餘房屋已被拆除,有的宅基地上的灌木長有一人多高。“再過幾年,這裡可能會變成森林了!”李高華笑著說。
  站在李家河灣的高地放眼望去,大部分農田被枯萎的野草覆蓋。村民們稱,目前全村僅剩3頭耕牛,全村拋荒地在千畝以上。
  破解丘陵地拋荒
  申報資金平整土地
  李橋村村委會主任周武斌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,村民人均一畝多地,如果年輕人都留在家中種地,村民的家庭收入會大打折扣,目前種地主力為六七十歲的老年人。“即使不搞遷村騰地工程,年輕人還是會在外面打工,田地拋荒現階段不可避免!”記者採訪中瞭解到,李橋村附近的兩個村,雖未實施遷村騰地,但也存在農田拋荒現象,只是程度相對較輕。
  周武斌在李橋村長大,深知該地農田存在的短板:田塊面積小,田塊間落差大,不太適合機械化耕作,種植農作物難見經濟效益。周主任告訴記者,目前該村正在向上級申報資金,平整全村土地,以適應機械化種植。
  祁家灣街有56個村161平方公里。街道辦事處辦公室主任楊明橋介紹,為解決轄區內農田拋荒問題,當地作了許多探索,如在黃寨村發展家庭農場,種植了300畝的火龍果;以陳鬥村為核心的5000畝“雙低油菜”高產示範帶,解決拋荒面積4000畝等。
  黃陂區農業局有關負責人受訪時稱,該區非常重視拋荒地的復耕工作。今年秋季,區農業局等涉農部門組成9個工作專班,深入到街鄉、農業企業和種植大戶瞭解情況並征求意見,區政府先後兩次專題研究秋冬農業和農田拋荒的資金問題,共投入資金1120萬元,對解決拋荒田連片200畝以上的常年拋荒地,每畝補貼130元,解決季節性拋荒地每畝補貼50元。今年秋播和冬播中,種植大戶復耕拋荒地非常踴躍。
  黃陂區農村經濟管理局土地承包科工作人員表示,丘陵地帶的田地平整,目前尚無明確的資金來源,全區土地拋荒數字暫“不便透露”。
  黃陂區李家集街種植大戶宋金喜認為,解決拋荒地要圍繞農業增效、農民增收做文章,土地流轉機械化作業是大勢所趨,早日將農田平整改良,種植大戶規模化經營能獲得合理利潤,村民流轉土地可得實惠,如此良性循環,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田拋荒。
  (原標題:黃陂一村莊遷村騰地“騰出”千畝拋荒地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c41kcuva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